中正不是随便说话的人,当着王信的面,忍不住骂了辽东的官员们几句,很快止住了话题,不再继续说下去。
自己的话要是传出去,那自己这辈子彻底完了。
得罪那么多人,怎么还会有好日子过。
王信也不再深究。
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。
身为武夫,王信最担心的当然是狡兔死,走狗烹。
可让自己学别人养寇自重,自己却做不来这样的事,实在太膈应人了。
而大周未来到底如何,王信并不清楚。
自己倒想问个老乡,问老乡今夕何年,老乡回一句晚周。
哪怕根据红楼里的箴言,以及许多处隐晦的透露,甚至连京城都不安稳,贾府里都出现强盗,山东更不提了,盗贼遍地,出远门危险等等。
可这些都是推测。
俗话说得好,“宁为太平犬,莫作乱世民。”
兵戈一起,别说未来如何,反正当下的百姓必然遭受痛苦。
十室九空。
上辈子身为百姓。
王信最讨厌有人吹捧杨广,甚至说杨广才是雄才大略,只不过走的急了些,功在千秋云云。
这些人真应该在和平年代当耗材去消耗掉。
让他们得偿所愿。
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成为了末世。
百姓们得多痛恨杨广才对。
至于未来大唐的兴盛,对那些无法计量,已经惨死于末世战乱的百姓什么事?
把当代的人照顾好才是最重要的。
当下的人都不爱,怎么可能去爱后世?
发展好当下的前提下,再去打造千秋大业的计划。这才符合人性,对当下的人好,才可能真心对后世好。
所以自己哪怕受了一些委屈。
不要紧嘛。
工作怎么可能一帆风顺。
工作就是要小心翼翼。
既然确定了辽东风波不小,朝廷还需要用武人,自己就不需要现在就开始找后路,目前而言,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事。
就像当初的扬州。
不确定未来的情况下,一切以安稳为主,哪怕撤裁扬州营,自己也毫不犹豫。
这次回京的收获很丰厚。
不但确定了升官,达成了大同设立西军的目的,还确定了未来,至少十年之内,武夫还有价值,除非大周诸弊解开,国力日升。
太平盛世下,武夫当然低调做人。
别扯什么忘战必危的道理云云。
大家都想要过好日子,谁愿意没苦硬吃。
乱世里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