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吉甫的思路没错。
想要做事,先要收拢兵权。
这就是熟读历史的好处。
哪怕不懂掌握枪杆子这句话的含金量,多看看历史,如张居正改革,之前也是先通过戚继光等掌握了军权,才开始推动自己的改革。
王信已经明白。
张吉甫拿下军权的方式是两种手段并行。
一个目标是京营。
难怪张吉甫调转矛头对付朱伟,朱伟虽然也是太上皇的人,可朱伟并不是张吉甫的人,甚至两人都不是一路人,哪怕朱伟主动缓和与张吉甫的矛盾,除非张吉甫受挫,才有可能接受现状,否则一定会继续下去。
二个是边镇。
宣府太近,榆林太远,辽东太重,甘肃太弱
数来数去。
大同最为合适。
不胖不瘦,不重不轻,不急不慢。
只不过张吉甫太急了。
同时伸手去了辽东。
伸去辽东的手被斩断,大同和京营同时面临问题等等,根子上还是没钱闹的。
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张吉甫不知道在琢磨什么,神色复杂。
王信底气足了。
这就是为什么要藏好自己的底牌。
张吉甫的确很厉害,身份也远高于自己,自己没资格当他的对手。
可自己看穿了张吉甫的底牌。
现在的局势明朗。
京营关键在太上皇,太上皇如果支持张吉甫,那么朱伟的问题不大,朱伟必然主动妥协,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。
主要是大同那边。
张文锦需要五十万两银子修建六堡,目的还是为了防守。
自己的三千营兵,九千民兵的规划,军费合计不到十五万两,算上装备粮草云云,总共也才不超过三十万两,但是自己可以主动出击。
倒有点像明末辽东的局势。
熊廷弼孙承宗等人推行修建堡垒,以守代攻。
但是他们都遭到大量反对。
朝廷上下都在催促出兵。
同样的道理,差不多的财政窘况,那么自己主动出击的计划,特别是以自己的战绩而言,加上辽东也跟着吵要五十万两白银等等。
张吉甫必然倾向自己。
不是因为他信任自己,也不是因为他开始看重自己,对自己转变态度云云。
而是因为形势所迫。
身为未来的掌舵人,张吉甫无法以自己的喜好来做事,必须解决问题,因为他头上还有个太上皇。
全国一盘棋。
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