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还是前年的上元夜宗亲宫宴上,那时的你,已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了,宗亲宫宴上尤为耀眼,所有的宗亲子弟对你羡慕极了。”
赵孝骞起身回道:“多谢太后挂念,臣这些年奉旨戍边,忙于军务,汴京回来得少。”
向太后欣慰地一笑,道:“多年前,子安还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,躲在人群里连声都不敢出,谁能想到数年之后,大宋社稷都要靠子安一力挽扶,你不声不响的竟成就这般功业,成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。”
“太后言重了,臣从来不是什么大英雄,臣做的每件事,皆是奉官家的旨意办的,真正的英雄是官家,臣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。”
赵孝骞这番谦逊的话,令向太后的好感愈发深了,看着他的眼神满含笑意,如同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似的。
面前的宫宴没人动筷,这样的场合里,所谓的酒菜全都是摆设,没人会饿着肚子来宫里吃这顿饭。
寒暄了几句家常,大家都是自家人,聊的话题大多是赵氏宗族之事。
接连提了好几位年轻的宗亲子弟,向太后随口夸了这些人几句,然而话锋一转,最终还是回到赵孝骞身上。
“本宫听说,今年子安喜添公子了?”太后好奇问道。
赵孝骞终于露出一抹微笑:“是,臣的一位妾室生了个儿子。”
向太后露出羡慕之色,神情忽又变得哀恸,低叹道:“若是小皇子茂儿还在世,如今怕是已蹒跚学步,牙牙学语了……”
眼眶一红,太后垂头擦了擦泪,道:“明明是当太子的命,偏偏福薄,若茂儿尚在,怎会有今日这些繁琐麻烦。”
幽幽叹息之后,向太后抬头看着父子二人,道:“二位当知,官家无后,如今身子又……”
“官家若有不可言之事,二位作为宗亲,还望匡扶我赵氏皇族,尤其是子安,你在朝野甚有威望,望你念在与官家的多年兄弟情义,勿使朝局因官家崩逝而陷入混乱。”
赵孝骞急忙道:“臣一定尽力,报答官家的知遇之恩。”
向太后叹道:“如今官家尚在,朝臣已是议论纷纷,有人说要立长,又有人说要立贤,官家的兄弟只有五人,其中申王目盲不可选,其他的四人里,端王与简王最为合适,子安,你觉得何人可为新君?”
赵孝骞眉梢一挑,心中暗道终于说到正事了。
不过呵呵了,章惇那老狐狸昨日套了我半天话,都没得到一句实话,你觉得自己比章惇的道行深?
“君臣有别,臣不敢妄议新君之事,请太后莫为难臣。”赵孝骞义正严词地道。